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Media媒體]「中立,或是漠不關心?新聞媒體的生存意義?」


大學升四年級的時候,我曾有一個月的時間在東森財經新聞實習。

和很多媒體工作者一樣,早上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情是「比報」,
也就是把每天的四大報(蘋果、自由、聯合、中時)攤開來放在桌上,
稍微看一下這四家報紙頭版的頭條在寫些什麼,掌握一下其他同業關心的事情,
之後編輯主任、主播和我們這些編輯會開始討論,看看今天的新聞節目要放什麼進去。


雖然我這個新聞系的浪子終究沒回頭,現在一頭栽進了過去傳院人嗤之以鼻的商學院,
但這個每天閱讀四大報頭條的習慣倒是沒有改過來,政大圖書館豐富的書報區,
讓我一直有機會可以用 30 分鐘左右的時間,把四大報、加上工商與經濟一份份地吃掉。
曾經有好一陣子我認為這個每天早上的「儀式」,不只是快速的掌握主流媒體的風向,
更多的想法是:逼迫自己多去看幾份立場對立的報紙,我就可以用「酸鹼中和」的方法,
讓自己在觀看一則報導、一個社會事件時,能夠用所謂「超然」的態度俯視這一切。

然後可以說自己都已經酸鹼中和了、極左極右極統極獨極藍極綠都見識過了,
有立場可以去罵這些主流媒體多爛多糟,同時另一面自己吹噓自己有多麼的中立:
嘿,我四大報都看了耶,誰能比我更中立?你看看,我都不選任何一邊站耶是不是很中立?
自以為「平衡報導」指的就是這樣:好的壞的都講了,兩邊說話的分量都平衡了,收工。

但歷經去年(2013)的反媒體壟斷,到現在太陽花學運&反核四等社運,
看到各路主流大眾媒體,彷彿化身特定陣營的新聞打手,擁護自己背後支持的政經勢力,
以越來越偏頗、不再根據事件的本質仔細研究探討的垃圾內容,餵養閱聽人時,
我開始發現到一件事情:人們不會因為多看、多吃了不同口味的垃圾新聞,
或是用手機、平板、電視、報紙、廣播......等不同媒介科技來看垃圾新聞,
那些垃圾新聞就會自動變成香噴噴的美食呀,因為這些內容的本質依然是垃圾。

當然,如同「永遠沒有歷史事實,只有一代代的歷史解釋」一樣,
當一則新聞報導出來的同時,我們很難完全肯定那則新聞是完全反映事實,
因為每個媒體從業人員都是用自己的立場、態度、文化價值觀去重整新聞訊息,
我們只能盡可能的去要求自己,透過更縝密的新聞產製過程,
使報導更接近「事實」。但是,新聞真正的價值絕對不只是這樣而已,
「盡可能傳達事實」的背後,我認為其實還隱藏著這樣的價值主張:

「讓更多的閱聽人因為新聞,選擇去關心某些議題,並且促成行動。」

即使大量接收立場各自攻訐、為了「護主」而過分扭曲事實的媒體內容,
也沒有辦法讓我們真正了解並關心某些議題,長期被這些垃圾內容餵養的結果是,
要嘛強化自己對特定政治傾向的支持,要嘛就漠不關心、以知識份子的傲慢行假中立之實;
一邊是非致敵對黨派於死地不可(明明是同一個國家),一邊是把政治當干我屁事的鬧劇,
但卻沒有人真正深入關心他們到底在吵些什麼?在辯論些什麼?為什麼要走上街頭?
大眾媒體實際上,應該在這種環境下引導社會大眾,以理性和邏輯去認真思考這些議題,
而非濫用特定幾個「新聞價值」(尤其是衝突性),去報一些根本對社會議題無益的新聞,
以為自己不碰,或是不妥善處理較為敏感的政治議題,就叫做中立、叫做平衡報導。

換言之,新聞媒體存在的最重要目的,應該是「啓迪民智」,媒體惟有在議題設定上、
在大眾知識的處理上發揮專業的能力,才有辦法發揮「啓迪民智」
促使大眾關心社會議題的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台灣媒體處在一個「人人喊打」的狀態,
社會地位低落,加上高工時、低單位時數薪資的狀態下,很難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加入;
缺乏優秀人才加入,自然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複雜、卻對於社會影響甚廣的公共議題。
但幸好現在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出現、吸引優秀人才加入,
教育界則有媒體素養課程的設立,這兩股力量分別從供給和需求兩端施力,
試著對台灣現在千瘡百孔的媒體生態,做出一些根本上的改變。

在啓迪民智上,新聞媒體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不是假中立和漠不關心,
好的新聞媒體,其實是增進人民智識、監督政府,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唯有自由、不受桎梏之媒體,方能有效披露政府欺瞞人民之行為。」

--美國大法官雨果.布雷克 Hugo L.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