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Media媒體]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即訊息)“


去年 11 月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期待大家給自己不一樣的 Facebook
也體認到「經營個人媒體」對於深入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對於整個社會有所幫助,
於是這幾個月陸續在不同的社群網站上「開寫」、寫不一樣的主題,吸引不同的 TA,
有時候會跟朋友開玩笑說,我覺得自己好像什麼網路媒體大亨,只不過都是免費的平台,
也沒有用廣告來賺錢,大概就投入自己的時間和腦力(還有眼力)去創造內容。

這幾天我就想說:不如來整理一下我自己的「媒體版圖」吧,應該會滿有趣的。
今天就來稍微來介紹一下我自己正在使用的各種媒體,
包括 Facebook, Blogger, Medium, Twitter, Tumblr 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

》Facebook = 是新聞網站,同時也是主要的媒體通路


和有些人使用 Facebook 是用來抒發情緒、分享照片、玩遊戲......不太一樣,
自己是把 Facebook 當作一個「個人化的新聞網站」:除了朋友的動態之外,
也追蹤滿多新聞網站(科技商業、NYT、WP...等)專頁,吸收時效&品質較好的新聞內容;
或是追蹤某些社會上、網路上意見領袖的頁面,看看他們的觀點是什麼。

不過 Facebook 對我來說,也不只是被動接受訊息的媒體,
透過分享的內容(新聞or自己其他媒體的內容)+留言互動,
一定程度上也變成我發表個人意見、和大家討論議題的新聞產製平台,
我覺得每個人的 Facebook 都有這種功能:Facebook 就是自己的新聞台,你就是主播。

》Blogger / Medium = 耗費腦力、內容要經過設計的雜誌


記得前年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就把 Blogger 當作是比較需要慢想&寫作的平台:
Freddy Business Note 就是滿聚焦在商業、經濟、產業分析等領域的嚴肅文章,
我一周大概會發一篇左右,也是我最常發長篇文章的平台; 
這個 Blogger 網誌The Medium Post 中庸之報是比較偏抒發自己日常生活,
以及對於社會事件、媒體現象、教會與信仰、教育思考的網路記事本。


相較於 Freddy Business Note 寫得很「硬」,The Medium Post 就是個結構很鬆散的筆記,
所以有點像想到什麼就寫的文章,像之前莫名人氣頗高的、將近 20,000 Page View 的
《為什麼師大附中是一所很特別的學校?》,就是突然有感而發打開 Mac Air 的寫作成果。


我另外還有一個新興網誌平台 Medium 的網誌,它的界面設計更像一本紙本雜誌,
所以我把這個 Medium 平台當作是寫食記、分享食物照片的好地方,
但目前比較沒有認真經營,之後比較有空的話會再來想想看要怎麼善用他。

總之,我把這一類可以寫長篇文章的網誌平台,當作是一本本比較耗時間寫作的雜誌。

》Twitter = 嗯,偶爾碎碎念的管道(或是當書籤?)


Twitter 在台灣比較少人在用(類似的東西是 Plurk),
雖然最初是想把它當重要網路文章的書籤(方便日後查找用),
不過現在我自己是把它拿來抒發一些情緒,有點像是把 Facebook 發動態的功能給抽出來用,
而且因為和 Facebook 綁在一起,Twitter 發完文就直接推到我的 Facebook 頁面上。
140 字的發文限制其實很難去講些什麼大道理,卻很適合用手機記錄

Tumblr = 看到不錯的書、網頁內容就順手張貼的剪貼簿

這是 Tumblr 給觀眾們看的樣子(前台),
......然後這是 Tumblr 發文的界面(後台)
最後,是最近開始才認真使用的 Tumblr,一開始用是想拿來寫投資備忘錄,
不過後來逐漸摸索出 Tumblr 這個媒體的特性後,我開始覺得比較不適合寫太複雜的議題,
所以後來我又用 Tumblr 開了一個網誌 Idea Gazzette 點子公報(IG)
拿來輔助我之後去寫 Freddy Business Note 的「草稿本」、搜集素材用的好平台,
大部份的時候是截取照片 or 圖片(尤其是翻拍書的內容),加上一點點的 Comment,
這種以圖像為主的社群媒體,雖然沒有限制

》結論 =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就是訊息)

這句話是念新聞傳播出身的人,在大學涉獵傳播理論的時候,一定會知道的概念。
而這個由 McLuhan 所提出的概念,根據維基百科的條目,是這樣解釋的:
媒介即是訊息」是由加拿大學者馬素·麥克魯漢提出的一個傳播學概念,意思是人們理解一個訊息時會受到其傳播方式的影響,傳播媒介的形式本身早嵌入了該訊息當中,訊息跟其傳播媒介之間有著共生關係。-- Wikipedia, 「媒介即是訊息」


我承認我的新聞傳播學問念得不好,不過在這邊不是想和大家談傳播理論,
而是想分享我前面所寫的,和現在這邊所談的概念之間,有什麼樣的連結。

當我重新檢視過上面這些我所使用的媒體,以及媒體所乘載的內容時,
發現這其中每一種媒體管道,都默默地有一種 “Content-Media Fit”,
特定的內容載具都會有相應的「合適內容」。舉例來說,你不會用 Twitter 來分析產業,
因為 140 字的篇幅不太可能讓你完整交代一切,而久而久之甚至不會用它來寫太硬的東西;
又譬如 Tumblr 的確可以讓大家寫很長很長很長的文章,可以像 Blogger 一樣,
但大部份的使用者不會真的那麼做,而選擇用大量的圖片影像來說故事;
Facebook 內建的網誌功能,我身邊的人不常用,似乎 Facebook 不太適合來長篇大論?

我想不是每個軟體工程師都有聽過 McLuhan 的說法,但很有趣的是,
因為技術、界面與市場定位的結果,媒體使用者的我們也自顧自地使用這些媒介,
去接收&創造內容,並且自行發展出在面對這些媒體時的「使用規定」
並且讓這些規定與形式嵌入到想承載的訊息當中,例如 Twitter 的 140 字、
Blogger 的長篇大論,或是 Tumblr 的美麗圖片,這些恰好都有種「媒介即訊息」的韻味。

這十分有趣:我們讓工具幫助我們改變生活形態的同時,也反過來被工具重塑了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