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Education教育] 執政者必看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台大歷史系呂世浩老師《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這本書真的不錯,
否則我也不會花時間寫一篇長長的部落格文章來談這本書,哈哈,
不過在討論這本書內容之前,我想分享一些我與「歷史」這門學問的愛恨糾葛。


我小學的時候,媽媽買了一套中國史以及世界史的漫畫。那個時候,
我沒有什麼課堂外的娛樂,也沒有去安親班,每天放學一回家就是去爸媽公司報到,
很多時候是去倉庫幫忙貼標籤、裝鉛筆......做些「家庭代工」,不過閒暇時、做完工作時,
就可以窩在公司地下室的爸媽辦公室,去津津有味地、一次又一次閱讀那些歷史漫畫,
即使早就看完不知道幾遍,我還是反覆翻閱之。爸媽是愛買書的人,不過他們太忙,
也沒什麼閒暇時間看,所以到後來放在地下室的那些書,尤其是歷史書(台灣史),
在我看完歷史漫畫後,就變成我另一次「啃食」的對象,讓我對於「歷史」這門學問,
正面影響是知識與熱情與日俱增,負面影響是小學的社會科幾乎沒在上課,
早在歷史課本發下來的那天,我大概就貪婪的把這學期要上的進度都「啃」完了。

說真的,我小時候真的以為自己會成為歷史學家、去研究我最喜歡的西洋史,
然而小學那種快樂的時光深刻但短暫,就算對於中學階段更為高深的歷史內容仍然感興趣,
但在國中高中的歷史科幾乎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情況下,我也逐漸把這門兒時的摯愛,
徹底打入與背誦劃上等號的冷宮中。即使在指考結束後選填志願的時候,
我曾再次鼓起勇氣、想看看大學的歷史學習會是什麼情況,但和台大歷史系擦肩而過,
到了政大後又因為周遭許多「學歷史無用」的氛圍,澆熄了去雙主修歷史系的熱情,
從那之後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知道了:我先是投身在國際關係的領域裡面,
接著又因為 Glen、信成、思翰、耀煒、Nemo 等好友的關係,闖入經濟與商管的世界,
然後現在,我正式變成一個主修商學的 MBA,如果意外的話說不定還會去念 PhD in Mgmt. 。

雖然到後來重心都放在商業與管理、當不成兒時夢想的「歷史學家」了,
不過我總覺得自己仍然是個「歷史愛好者」,逛書店除商管書,最常接觸的還是歷史讀物。
大學末尾的外交系學習時間,我也嘗試著將自己對於經濟、商業的了解融入外交史中,
不論是唐啟華老師中國外交史課堂上(大學最好的課之一),還是西洋外交史期末報告裏,
(我還記得西外史我寫的題目是《普魯士經濟能力、軍事支出與外交政策之關係研究》),
也大概是因為這些嘗試,我又一點一滴地找回兒時那種「覺得歷史有趣」的心情,
然後當我又試著把將這些「歷史的手感」,拿回去看那些策略管理個案,
從唐啟華老師課堂中,考驗推理能力的訓練,又回過頭來幫助我去了解個案發生什麼事,
同時讓我感到驚奇:怎麼研讀歷史與學習策略管理,如此的類似與美麗?

寫了這麼多,上面的敘述跟呂老師這本《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有什麼關係?
其實我看呂老師這本書的感覺,就跟我最近所體會到的「歷史手感」一模一樣,
一翻開就停不下閱讀的那種感受,也再次讓我體會到兒時在爸媽公司地下室讀歷史的熱情。
我想過去討厭歷史、以為歷史就是一堆需要背誦文字的人,或許可藉由呂老師這本書改觀。

呂老師這本書主要談的是司馬遷《史記》當中的秦始皇本紀。我這邊說「談」,
不是把文言文都變成白話文,而是真的去挑出幾句關鍵的文言文,帶著讀者分析。
過去中學時代看文言文,因為考試的關係都只會去了解該段白話文的意義,
不過呂老師這本書則是真的帶大家去「細讀文言文」,從語句中的語氣、用法、
物品與動作,去「逆向工程」般分析敘述中的歷史背景、史學家立場,
現在想一想,讀歷史似乎不只是去了解事件本身的「時」與「變」,
我們也同樣可以從史學家的字裡行間,去推想歷史解釋本身的「時」與「變」。

雖說是談秦始皇,不過呂老師在第一章特意安排故事主線的支線劇情,
去講張良在刺殺秦始皇失敗之後,幫黃石公撿鞋子、後來還比賽誰比較早到的故事。
這是我們過去在國文課本上非常熟悉的故事,除了應付考試去背故事背後「忍耐」的涵義,
腦中大概只剩下張良被瘋老頭纏上、還莫名其妙不睡覺的印象。不過,經呂老師書中一解,
去推想史家文字的意義、去考究歷史背景,讓這個故事擁有除「忍耐」之外的意義:
原來所謂的「忍耐」並不是老人教張良的最後一課,「忍耐」乃是為了「先發制人」,
只有透過先「忍耐」,才能出敵人不意地「先發制人」。我認為這也是劍道中的三訣,
「先先之先,先之先,後之先」中的「先先之先」更進一步的祕訣。

張良的故事作為開頭,除了讓讀者們了解「忍」與「先」之外,
整本書的最後也提及秦朝的滅亡、楚霸王的失敗原因,與劉邦藉著張良的策略入關中,
前後呼應的章節安排,也不禁讓我覺得呂老師對於這整本書的安排實在巧妙。

此外,呂老師也在這第一章的故事中,
也展示了整本書所採用以「對話與思辨」為主的敘事方法。
這也是本書的特色:每到一個關鍵的場景、主角群將做出重大決策前,
呂老師都會邀請讀者停下來「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猜猜看秦始皇和其他人物會怎麼做?
這除了是為了訓練思辨能力外,其實這點也和策略管理教育中,
強調「換位思考」、「動態策略」的精神不謀而合:唯有推演過彼此的可能反應,
歷史和策略的訓練才不是「靜態的背誦」,而是活生生能為現實所用。

雖然我認為書中一直強調「歷史之用」,對於很多念歷史的人來說有點不以為然,
我自己是覺得歷史和許多被認為是「無用」的學科一樣,有用無用端看使用者如何看待,
天下無無用之學問,只有不知變通與運用的人。這本書強調「用」的目的,
我想出發點滿單純的,呂老師應該是希望有更多過去討厭歷史、輕視歷史、
不了解歷史有趣的人們,因為這本書提升對歷史的興趣,逐漸體會歷史的「用之美」。

最後,看到秦朝的滅亡過程,
我也不禁思索並對照了當今台灣及全球社會、企業與政府的亂象,
竟驚覺這歷史脈絡與現實生活有著恐怖的類似:國家領導者的驕傲與不願面對事實、
過度的公共建設與沈重的稅負、民怨四起、強調「依法行政」與背後違反亂紀的權臣,
說真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雖然寫得淺白易懂,
卻是這些高學歷、高社經地位的官員、民代、工商業領導者最該細讀的一本好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