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Meditation沈思]「Abt. "Friend Wheel" and "Weak Ties".」


今天我的臉書上出現了上面這個玩意兒,它叫做Friend Wheel,
他會把你所有的臉書朋友排一圈,透過一些計算,
把你好友名單內彼此的關係聯結起來。
根據動態上好友們的說法、自己的觀察,目前這個圖有以下解釋:

1.線條:畫得越密集,表示朋友彼此相識的越多。
(4/3更新:反過來說空白越多,不重複的交友圈也越廣。)

2.顏色:越相近,表示你們之間的關係越緊密(高中、大學、同社團.....)

3.空白:空白越少,表示朋友群和朋友群之間越認識。

Friend Wheel的開發團隊,說明這個小應用是怎麼出現的
以下來節錄自他們網站的"History":

”The Facebook development platform was released in May 2007 while I was just completing my first year at University. Shortly after exams finished, at the start of June, I had a week of celebrating and freedom. I took a look at Facebook Applications and came up with the idea for Friend Wheel. Originally it was supposed to look something like this, but in Facebook, most people are linked to dozens of others and the maps became very complicated.
A wheel layout seemed to work much better. After putting in an algorithm to try to encourage people who were friends to be grouped together, Friend wheel was launched..........“

簡單的來說開發者最初就想要用一些方法,來呈現社群成員之間的關係,
這個概念並不新,也很多人也有相同的想法,就連Facebook自己也跳下來Graph Search,
只不過Friend Wheel是我目前看過,最能用圖像清楚傳達社群之間關係的應用。

當我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腦中突然亮起了一盞燈:

因為這幾天正在看LinkedIn的創辦人,
Reid Hoffman的新書<<The Startup of You>>(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有寫到,
上禮拜和Sam學弟去吃午餐時,他也跟我談到的同一個話題,
沒錯,也許你和我一樣,聯想到「弱連結理論」(Weak Ties Theory)。

什麼是「弱連結理論」呢?以下參考自MBA智庫百科的資料
<<The Startup of You>>的內容來改寫:

美國社會學家Mark Granovetter在1960年代,
藉由尋訪麻州Newton鎮一群剛換工作的專業人士「如何找工作?」來探索社會網路。
他非常驚訝地發現:那些緊密的朋友,反倒沒有那些弱連結的關係更能夠發揮作用,
而且事實上,關係緊密的朋友,在找工作上根本幫不上忙,
「和他們相處時間不長、互動也不多的朋友,反而介紹了很棒的工作。」

這個理論之後在1974年提出,不過直到多年之後才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並且被認為是現代社會學最有影響的論文之一,其重點在於:
「正是弱連結,才使新的主意從外部世界傳布過來。」

Granovetter指出:在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定的然而傳播範圍有限的社會認知,這是一種“強連接” (Strong Ties)現象;同時,還存在另外一類相對於前一種社會關係更為廣泛的,然而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例如一個被人無意間被人提到或者打開收音機偶然聽到的一個人……格蘭諾維特把後者稱為“弱連接”(Weak Ties)。研究發現:其實與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關係最密切的社會關係並不是“強連接”,而常常是“弱連接”。“弱連接”雖然不如“強連接”那樣堅固(金字塔),卻有著極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傳播效率。

如同Sam上禮拜跟我分享的,在Granovetter的解釋架購中的原因,
在於社交圈裡面都是性質相似的一群人,他們通常會阻礙你接觸全新的體驗,
從情感層面來講,這是好事,和志同道合的人共事非常棒。但是從資訊的角度來講,
同樣的資訊肯定在同一個「強連結」圈子裡相互發送,也就是說,
「強連結通常在知識、活動和朋友圈方面是重複的」,因此不利於新訊息的擴散。

(延伸:似乎是政大學姊的Marisa Liu,部落格文章<<弱連結可能才是你的貴人!>>

如果我們回頭來觀察自己的Friend Wheel,
並且套用上述的傳播理論架構,就會發現幾件好玩的事情,以我自己的情況來說:

1.巨觀而言,我的社交圈可以分成三大部份:
大學、高中、以及教會的朋友群,三個強聯結群組。

2.教會&高中的環境比較單純,可以視為「純粹的強連結」。

3.大學如果仔細看,還可以依傳院、商院、國務院細分成幾個群組。

4.微觀來看,少數不到十位是人際之間的強連結,其他眾多的朋友,
通常是曾經在同一堂課聊過天、一同做過報告、有共同認識的朋友...等產生的「弱連結」。

5.雖然我目前在i Health實習,和強弱聯結沒有直接的關係,
不過,和Granovetter研究相符的地方在於,
大學期間結交很多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確實帶給我很多不同的禮物,
情報資訊、知識共享、引薦其他弱連結......等,都是很好的證明。

認為每個人,確實需要一個自己的「強連結」、「家」來尋求認同與互助,
他們是走到山窮水盡時最好的幫助,例如對我來說,家琪、岱貞&柏諭,
還有我們一家其他三口,就是完全不可取代的「家人」、「強連結」;
但在吸收新知識、挑戰未知、知道有什麼新的機會...等,
多多少少還是需要那些有幾面之緣的「弱連結」來幫助我,
可能是路上巧遇的意見交換,也可能是對方在Facebook上貼的一則新聞。

弄出自己的Friend Wheel之後,
何不分析一下自己的社交圈長得什麼樣子?弱連結&強連結的分佈狀況?
試試看,肯定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其他延伸閱讀:

逍遙文工作室:<<朋友輪>>

Granovetter的論文(英文,有興趣者再看)

T客邦:用 Friend Wheel 看穿臉書朋友圈之間的交集圖

Google關鍵字:Friend Wheel, Weak Ties, Granovetter..........